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的建议

600
发表时间:2021-01-05 11:21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民生事业,各地、各部门都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制定了惠及少数民族群众的各项政策,努力改善和提高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促进民族乡镇各项事业发展。为了研究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组成调研组,针对少数民族乡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情况进行调研。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非物质文化。“有形”物质文化,以文物古迹为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很多已经被国家保护起来的;而“无形”非物质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整理为主的文化遗产。调研中发现随着少数民族人口外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人、传唱人、研究人日益减少,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后继乏人;大部分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民族特色、民族传统正在弱化消失,以绥化为例,在全市的7个民族乡镇中,只有兴和朝鲜乡在衣食住行上还保留着民族特色,其他6个满族乡镇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特征已不明显;民族乡镇的历史文化和文化遗址等文化生态资源的研究挖掘整理还不够系统,文化宣传工作也有待加强。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建议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

一、加强舆论宣传。由政府民族工作部门牵头协调各相关部门,通过开展各类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并在活动中发现人才,组建队伍,集中优势资源,组建研究编辑人才队伍。

二、挖掘历史资料。对当前民族乡镇经济、社会、民生等发展情况建档立卡,并编写《少数民族乡镇发展历史年鉴》,让分散断续的历史记载完整的接续上。如绥化市北林区永安乡的二十营屯就是清朝后期满族迁徙回垦东北的驻地之一,也是绥化的前身。挖掘整理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不仅能对研究满族发展史,而且在我国人口迁徙史上也具有学术价值。

三、进行电子存档。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长生命和扩大宣传。通过使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和数据库等信息化手段,对传统文化信息和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

四、加强人才培养。一是要通过提高待遇和地位,稳定民族文化传承人、传唱人、研究人等人才队伍,并加大政策鼓励其传承人培养支持;二是鼓励少数民族乡镇学校进行民族、汉语双语式教学,并加大师资对口支援力度,培养民汉双语兼通人才,提高少数民族干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

五、谋划特色产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乡镇的发展底蕴,产业经济是民族乡镇的发展基础,谋划民族乡镇发展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开拓创新结合起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产业经济、与民生改善结合起来。一是要注重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其资源禀赋,赋能当地传统品牌和特色产业。二是要注重创新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需求,提升经济效益。如民族技艺、传统工艺和旅游结合起来,使民族特色品牌扩大知名度,满足现代消费市场需求,从而把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禀赋转化成经济民生事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传承中创新,逐渐探索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